从中医角度分析痛风病因
中医将痛风归属“痹证”、“历节”等范畴。其发病部位有明显的红、肿、热、痛症状表现。中医认为外邪侵袭、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是主要病因,如感受湿热之邪,或寒湿之邪化热,闭阻经络关节而致病。脾胃虚弱,则运化失司,湿浊内生,日久化热,流注经脉为病。长期恣食膏粱厚味,损伤脾胃,脾虚生湿化热,湿热之邪痹阻脉络则为病。
成都风湿医院资深痛风医生陈建春主任临床上将痛风发病原因归类为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中医病发机理: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气失固,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人体肢体、经络、肌肉,致筋骨、关节、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图:中医人体五行阴阳经络图)
中医认为痛风的发生,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1、外因。风、湿、寒、热之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
(1)、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居处或劳动环境寒冷潮湿,或涉水淋雨,或长期水下作业,或气候剧变等原因以致风寒湿邪侵袭人体而发病。
(2)、风湿热邪侵袭人体:外感风热,与湿相并,导致风湿热合邪为患;或风寒湿邪侵袭人体,郁而化热,痹阻经络、关节而发病。
2、内因。正气不足或劳倦过度
(1)、劳逸不当:劳倦过度,耗伤正气,或汗出当风,外邪乘虚而入,以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而成痹证。
(2)、体质亏虚:“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素体虚弱,或病后等气血不足,腠理空虚,卫气不固外邪乘虚而入。痹证日久不愈,血脉瘀阻,津聚痰凝。由经络及脏腑,导致脏腑痹。
痛风中医辨证分型可以分为湿热痹阻、风寒湿痹、痰瘀阻滞、脾肾阳虚、肝肾阴虚5种:
湿热痹阻型痛风证候:症见关节红肿热痛,病势较急,局部灼热,得凉则舒。伴发热,口渴,心烦,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或腻,脉象滑数或弦数。证候分析:由于湿邪入里化热,或素体阳升,内有蕴热,湿热交蒸而致。
风寒湿痹型痛风证候:症见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或见局部皮下结节、痛风石。伴关节喜温,肢体重着,麻木不仁,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弦紧或濡缓。证候分析: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乘虚侵入,阻滞经络,痹阻不通而致。
痰瘀阻滞型痛风证候:症见关节肿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局部硬节,或见痛风石。伴关节畸形,屈伸不利,局部皮色暗红,体虚乏力,面色青暗。舌质绛红有瘀点,苔白或黄,脉象沉滑或细涩。证候分析:由于久病体弱,痹阻经络,气血不通,痰瘀交结于关节而致。
脾肾阳虚型痛风证候:症见关节肿痛持续,肢体及面部浮肿。伴气短乏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纳呆呕恶,腹胀便溏。舌质淡胖,苔薄白,脉象沉缓或沉细。 证候分析:由于素体阳虚,外邪侵入,迁延不愈,损伤脾肾而致。
肝肾阴虚型痛风证候:症见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轻时重,或关节变形,可见结节,屈伸不利。伴腰膝酸软,耳鸣口干,肌肤麻木不仁,神疲乏力,面色潮红。舌质干红,苔薄黄燥,脉弦细或细数。证候分析:由于久病伤津,阴液匮乏,不能滋养肝肾,邪居筋骨而致。
【医生建议】基于中医理论,痛风患者在生活中要劳逸结合,充足睡眠、饮食合理适当运动。这里主要是避免剧烈刺激运动,简单的晨跑锻炼,散步活动对于缓解病情是有积极作用的。此外就是做好合理膳食搭配,禁止吸烟、喝酒,避免过度疲劳、受潮、受冷及关节损伤等诱发因素。做好痛风预防工作,自身健康,远离痛风病发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