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痛风石博物馆临床科研阶段性成果在我院发布
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痛风已成为威胁中青年男性的健康“杀手”,其中“痛风肾”晚期严重可发展至肾衰竭最引人注目。然而因大众对风湿免疫疾病未产生足够重视,因疾病引起的致残、致瘫仍时有发生。为深入贯彻国家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指导精神,“全面推进中国医疗从数量走向质量、从诊治走向临床研究结合的结构纵深转型转变。”成都风湿医院痛风石博物馆临床科研阶段性成果报告会于6月13日,在成都风湿医院召开。
这场以“立足临床,深耕科研”为主题的痛风临床科研阶段性成果报告会,吸引到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忠明副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杨艳芳副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陈勇医师等业内大咖及医生嘉宾悉数出席。报告会上,成都风湿医院科教部首次展示了痛风石博物馆通过近四年间对痛风患者病例、痛风石标本的收集,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筛选、分析后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还举行了科研人才代表受聘仪式,聘请乌克兰医学博士Nataliia Oshmianska(娜塔莉娅·奥什米安斯卡)、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郑武燕为医院科教部科研员,为医院发展注入科研血液新活力。
从单纯诊疗到临床科研并举
我院痛风科门诊主任陈建春介绍,成都风湿医院凭借着近年来积累的庞大的痛风治疗病例数据基础,于2016年建立了四川省专业痛风石博物展览馆。根据近四年间对痛风患者病例、痛风石标本的收集,目前已与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甘孜州藏医学院合作开展“风湿类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李长贵教授团队合作开展“痛风石患者基因的相关研究”等科研项目。其中“风湿类疾病流行病学调查”项目是川内针对风湿免疫疾病患者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对于风湿免疫疾病实现早期针对、精准诊疗以及社会防控等方面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这也标志着成都风湿医院的临床科研建设正稳步前行,正式从临床诊疗走向临床科研结合并举。
我院在临床科研建设上的起点,始于两大科研中心的相继落地。2019年7月,四川省中医药信息学会痹症专业委员会与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联合成立的“四川省风湿免疫疾病大数据中心”落地成都风湿医院,依据成都风湿医院数年来积累的庞大的风湿免疫疾病临床病例,使科研工作者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评估与遴选。同年9月,亚太痛风联盟“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管理中心”成都分中心落地成都风湿医院,这标志着成都风湿医院与国际上先进的科研成果建立了密切联系,将为我省痛风患者提供更成熟、先进的诊疗方案。
临床科研让痛风诊疗更精准
据统计,我国高尿酸血症患者人数已近两亿,其中痛风患者已经超过8000万人,它已成为我国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类疾病,肆意吞噬着人们的健康。为了让痛风患者更好更快的回归正常生活、地减轻疾病对他们带来的影响,成都风湿医院将通过对痛风致病因素、发病机制等研究,为医生提供临床数据支持,探索痛风诊疗新技术、新方法。以临床促进科研,科研反哺临床,让患者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由于痛风的发病与多类因素有关,并且各因素互为关联、互相影响,同时,致病因素和诱发因素还在不断地升级演变,信息复杂而分散,给痛风的临床诊疗和科研学术发展带来了很大阻碍。而成都风湿医院有近2万例的患者数据,这都是研究痛风发病、预防和治疗很重要的数据指导和支撑。”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杨艳芳说,“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些数据收集,最终统计分析出该疾病的高危发病因素,这有助于临床制定更优的诊疗策略。”
另外,我院此次除召开痛风石博物馆临床科研阶段性成果报告会外,还在6月13日-14日邀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多位医生进行联合公益会诊,让更多痛风患者早日脱离疾病困扰。